思想 文摘

服务企业管理会计模块:决策成本法(1)

 2014-09-11

 作为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模块,成本管理对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因此,企业应树立成本的系统管理观念,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决策成本法概念框架”的推出为企业提供了解题思路。

 
2014年被称为中国管理会计元年一点不为过。经济生活发展到了这一阶段,企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都预示着中国管理会计开始走上会计行业甚至整个经济管理工作的舞台。2014年初,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奏响了我国管理会计全面深入发展的开篇序曲。
 
而成本管理作为管理会计中的重要方面,也在经历着不断的创新。
 
“将近一个世纪以来,IMA持续关注成本管理和很多相关管理会计领域的理论和实务问题,以确保管理会计师们能掌握为所属机构提供良好专业支持所需的信息。”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中国区首席代表白俊江告诉记者,IMA非常关注成本管理和成本信息。随着市场和商业形势的变化,对成本管理关注的侧重点也在不断调整。
 
决策成本法应运而生
 
白俊江说,IMA做过比较调查,在2003年至2012年这10年间,企业对成本的关注有所变化。
 
虽然成本管理对战略决策者而言始终是个重要依据,但在2003年,调查结果显示了以下特点:决策者和决策促成者将“可作为依据采取行动”的成本信息确定为最优先的事项;成本可见性被削弱;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采用新的成本管理工具并非当务之急;传统管理会计工具仍得到广泛使用;清晰、可以量化的价值主张,再加上管理层支持、相当的技术水平以及公司内部所拥有的专门技能,是促使最佳实践得以采纳的重要因素。
 
比较2003年与2012年的调查结果,发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白俊江分析,“成本下降和效率提高”取代“产生相关并可作为依据采取行动的成本信息”成为当务之急,而成本下降来自运营方面的改进,并非源自成本管理角度的建议。会计师依旧侧重于采用与外部财务报告相关的传统成本核算方式,如标准成本法、全部成本法等,虽然全部调查对象都意识到其成本信息失真,但依旧停留在更换使用传统工具的阶段,而针对作为基本决策支持的成本建模方面的创新严重衰退。会计师在规划和前瞻性分析方面的表现日益活跃。
 
“在这样的形势之下,决策成本法应运而生。”白俊江表示,2013年通过对财务高管进行充分调研,决策成本法的概念框架被提了出来,这是一种成本决策管理的方法论。IMA特别邀请决策成本法概念框架专项小组主席、同时也是IMA全球董事的拉里·怀特(LarryWhite)来到中国,在北京、上海、苏州等多地开展专题讲座、论坛和培训,联合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和中国成本研究会举办了为期两天的“成本管理高级研讨班”,让中国的财务专业人士第一时间了解成本管理领域在国际上的最新动态。
 
随着服务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以用户为导向的商业体系成为一大趋势。“在工业化大生产繁荣时期,标准成本法很适用,而现在由于服务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和运营越来越复杂。而作为普遍运用的作业成本法又比较繁琐,常常令管理会计师望而生畏。”白俊江说,成本信息在支持决策方面提供了很多细致的工作,如何有效地简化复杂环境中成本计算的方法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成本管理有很多方式。有的企业偏粗放式,有的偏精细化。各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是一种相对固定的企业形态。而重要的是如何能在复杂的环境下做出快速决策。”白俊江认为,现在全球都处于复合型的经营环境中。拿汽车制造来说,除了制造环节之外,还包括销售、维护等环节。为此,产品定价时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而对于成本管理来说,就要综合考虑,组合应用多种方法。
 
决策成本法的推出为管理会计提出了一个思想体系,一个综合思考成本管理相关问题的方式。“简单的商业形态可用固定的某种成本管理方法。而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想有效地结合复杂环境和运营系统运用多种成本管理工具,需要新的成本管理理念。”白俊江认为,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以往商业形态较为简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中国的商业模式也变得复杂起来,尤其是进入经济结构转型期,中国企业的成本管理面临着很大挑战。
 
“面对转型,要重新思考、保持发展、与时俱进。在复杂环境中,决策成本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论和思维体系。”白俊江认为,决策成本法的概念框架给管理者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思路,能够在模型中看清各个要素的因果关系,在执行过程中是否全面考虑到了资源管理目标,约束条件之间是否会互相影响,成本管理相关人员对成本分析是否考虑到了所有的要素。
 
白俊江说,决策成本法的概念框架能够清晰展现实际工作中成本的相关情况,为企业管理者的成本管理和决策提供思路,并帮助企业管理者厘清思路,更好地与财务人员进行对话。
 
“成本如果单纯地以数字形式呈现出来,不易引起管理者的共鸣。”白俊江认为,将企业资源与成本数据结合起来,给管理者展示其中的相关性,更能引起管理者的直观感受,给决策提供更贴切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