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 问答

易磐:解决“预算失灵”的关键

 2021-09-10

企业管理人员做了很多探索以解决“预算失灵”问题,但是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大多还处于“有想法,没办法”的阶段。

那么本期内容,我们将讲述如何解决"预算失灵”。



解决"预算失灵”,首先要确立“事权”决定“财权”的基本思想,“财权随着事权走”,强调“事”与“钱”的结合。简单的说,就是“先事后钱”(First what, then how much),即先明确要干哪些事,再确定干这些事需要花多少钱,让“钱跟着事走”。


  “先事后钱”的六个关键环节

为有效做到“先事后钱”需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事”怎么确定?

有效的预算编制从明确“要干的事”开始,“要干的事”由公司要实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决定。有效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公司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战略举措,以此为依据,各业务单位和部门将之进一步细化为业务计划,便可以成为可操作的“事”,构成编制预算的依据和基础,这就涉及到管理流程的衔接。现在很多公司都在推动“战略驱动资源配置”,但往往停留在理念上,其原因在于“战略举措”离可操作的“具体的事”还有相当的距离。


二、“事”应具体到什么程度?

简言之,要具体到能够预算编制提供“明确的依据”。比如很多企业的“大力拓展农村市场”、“积极推进走出去战略”显然难以为预算制定提供足够的依据,只有将战略规划细化成可操作的业务计划,甚至分解到活动层级,才能将“事”作为预算编制的基础。这也涉及到管理流程的衔接,即战略规划与业务计划的衔接。在具体操作中,一定要避免“公司规划”和“业务计划”两张皮,要建立一种机制,使得业务计划的核心依据是公司总体规划。让预算跟着事项走,事项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计划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目标走。


三、既没有规划、也没有具体的计划如何“先事后钱”?

在管理基础相对薄弱的公司,战略规划与业务计划往往不完整,甚至是缺乏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每笔预算编制和每次预算申请中,要求详细写出预算的业务依据并由主管领导审阅,从预算的角度“倒逼”业务计划。


四、怎样“从事到钱”

这个环节是对整个框架中的“核心关节之一”。只确定了“事”如果没有相关的费用、成本依据(“这事该花多少钱”),即使再明确、再具体的事也不能转换为预算。因此,必须明确活动的成本驱动因素、费用标准等等。


五、谁来确定审核“事”?

事权驱动财权的要求下,必然衍生出了与之相应的管理要求 ,比如对责任主体的要求,要求专业部门做专业决策,即各渠道、机构和职能部门担当“事权”的决策主体。在相当一部分公司中,财务部在预算中起着“全能”的作用,他们甚至审核本来应该由业务管理部门审核的工作。这实际上是专业管理部门职责的缺位。 从落实预算的角度,“事”的制定和合理性判断必须由专业部门而不是财务部来执行,体现在公司层面,往往需要一个“归口管理部门”对相关专业的“事权”负责。


六、钱花了,“事”是否干成?

这涉及到预算执行效果,也涉及到预算管理与绩效考核的衔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在实践中往往被忽视。现在大部分公司都把预算执行情况纳入到绩效考核中,但往往局限与费用的使用情况,对费用使用的效果缺乏评估。一些领先的企业已经开始尝试把费用使用情况和工作绩效完成情况结合起来进行预算执行绩效评估,这样能够更全面的反映“事权”和“财权”的结合。更进一步,如果能不断总结“事”和“钱”的映射关系(即干什么事要花多少钱),可以为“从事到钱”提供可靠的依据,为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奠定良好的基础。 当然,这也是“闭环管理”的一个环节。